Skip to content

4個小方法 幼兒看牙不哭鬧!

寶寶想要健康成長,擁有一口好牙是關鍵,牙醫師指出,幼兒乳牙照顧好,恆牙才容易維持健康,建議可以在孩子1歲時,安排接受口腔檢查,但面對害怕就醫的孩子們,牙醫師、家長的耐心與通力合作是必須的,仔細注意4個原則,幫助孩子不哭鬧。

幼兒看牙齒,家長應與牙醫師通力合作

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牙科醫師林慧青表示,0~3歲的幼兒,從肢體動作到認知、行為等許多發展都尚未成熟,很多基本生活技能都需要家長協助。對於幼兒口腔健康的維持,一直到6歲,主要來自於家長幫助,趁著小孩學習模仿力正強,教導幼兒正確口腔清潔習慣。

另外,幼兒看牙觀念,更應該要像保養車子一樣,即使每次就診,醫師只幫小朋友刷牙及塗氟也不能馬虎。若在牙痛時才看牙醫,容易讓孩子對牙痛與看牙醫產生連結,進而對看牙預先產生恐懼,而減少就醫時的配合程度。

林慧青醫師建議,最好的方法就是從1歲開始,帶孩子前往牙醫診所進行口腔檢查,培養孩子看牙的習慣,進而透過牙醫師、家長的耐心與通力合作,幫助孩子治療,避免看牙哭鬧。


1. 約在幼兒精神好時就醫:

牙科治療是需要小小患者配合的活動,不如讓小朋友一早就進行看診,避免讓肚子餓或想睡覺的幼兒鬧脾氣而不願意配合,且連帶引起慌亂而急迫的情境,也容易造成幼兒恐懼,而更難學習配合陌生指令。

2. 和幼兒互動:

在0到3歲的幼兒,不一定可以了解大人在說些什麼,也太不懂什麼是正確的,此時牙醫師會用引導的方式,來讓小小朋友配合就醫,包括鼓勵手法和提高音量等。在相互認識後,家長可以試著給小小朋友和醫師一些空間,來進行直接溝通,讓小小朋友能直接配合醫師指令。

3. 多給時間,全力配合:

小朋友需要時間來減少對醫師、環境與治療的陌生感與恐懼感。0到3歲的幼兒在患病時,常常無法立即配合牙醫師指令接受完整治療,在就診時哭鬧,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。給多些時間認同讓陌生人為他刷牙,為他進行較長時間治療。

4. 家長與醫師通力合作:
調整幼兒不良口腔習慣,有時比治療本身更有用。當幼兒治療完成,能恢復牙齒在口腔的功能,但牙齒健康是需要維持的,必須找出牙齒生病原因,例如愛吃甜食或是不愛刷牙等,並試著改正。

文章出處:華人健康網

怡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