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琳從小牙齒健康就欠佳,但從來也不知道正確的清潔方法,總認為「有刷有保佑」,並沒察覺,牙齒漸漸地損壞。
20幾歲時,她刷牙時牙齦開始會流血,但她仍不以為意,就這樣又過了幾年。
直到29歳時,她覺得牙齒「怪怪的」,才想到去看牙醫。除了下排右邊第2顆門牙用手壓一壓,牙齒下方會流出膿液外,一咬蘋果,上門牙還會出血。
果然,牙周病專科醫師診斷後,愛琳牙周被破壞的程度嚴重,醫師做完診斷和評估後,馬上設計治療計劃,每次只能清潔8顆牙齒,有的牙齒還需靠手術才有辦法清潔到。
牙周病治療的同時,醫師也建議愛琳,同時看根管治療科和齒列矯正科的醫師,對特定的牙齒做治療。
牙齒生了場大病後,愛琳終於向牙醫師學得正確刷牙的方法,讓她的牙齒健康不再惡化。從那之後,愛琳每天至少刷兩次牙,並定期讓牙醫洗牙、檢查牙齒,到現在39歲,愛琳的牙齒再也沒有出現問題。
Q:我每天都刷5次牙,為什麼還會有牙周病?
A:刷牙次數的多寡與牙齒是否刷乾淨,並無一定的關係。真正的「刷乾淨」,不是只把飯粒、菜渣刷出來就及格。事實上,絕大多數的人並不知道刷牙是要把細菌刷掉,而細菌主要是附著在牙齒與牙齦接處及牙縫,所以刷牙時,刷毛要碰到牙齦,而且更要用牙線來清潔牙縫,才能真正「刷乾淨」。
大多數的人還是不了解什麼是牙周病,對於偶爾刷牙流血,牙肉腫一下自己就好,並不太在意。事實上,這些都是牙周病的象徵。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蘇鴻輝表示,牙周病不像蛀牙會痛、會酸,總是悄悄地進行,不易被發現。
「美國人也是有八、九成的人患牙周病,但因為提早檢查,他們多是程度輕微的病人,但台灣的八、九成程度較為嚴重,」台北馬偕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陳立盛表示。
沒有控制的牙周病,不只讓牙齦出血、浮腫、牙齒脫落,還可能影響全身的健康。
Q:刷牙流血,就是有牙周病了?
A:健康的牙齦在正常刷牙時是不會流血的,若是刷牙會流血,常常是牙周病初期的徵兆,也表示牙齦有發炎的現象。但是相反的,不管牙齦有沒有發炎,會不會流血,若刷牙時刷毛並沒有碰到牙齦,牙齦沒有受到磨擦,則當然不會流血,所以刷牙不會流血,並不表示牙齦一定健康。
牙周病有不同的類型,最常見的是牙齦炎和牙周炎。 「牙周」指的是支持牙齒的組織,包括牙齦、齒槽骨、骨頭的骨質、牙周的韌帶等等。
這些部位病變的成因主要是潔牙不當,造成細菌在牙齒與牙齦接縫處漸漸堆積,產生肉眼看不見,透明而黏稠的牙菌斑。細菌產生的毒素會刺激牙齦,造成牙齦發炎、浮腫、易出血。牙菌斑日積月累,連同唾液中的物質會形成牙結石,然後牙結石上方再蓋一層牙菌斑,如此不斷地交互堆疊,「就像珊瑚生長一樣,」中華民國牙周病醫學會監事陳柏堅形容。
他表示,口腔內細菌有三百多種,目前與牙周病相關的細菌有十多種,其中對牙周破壞力最強的是厭氧菌。如果沒有及時控制細菌,「細菌常是一個帶著一個來,先到的營造適合下一種細菌生長的環境,繼續破壞組織的工程,」陳柏堅解釋。
發炎的牙齦遭到破壞後,與牙齒分離,形成容易藏污納垢的囊袋,牙周的健康更形惡化。再不清除,囊袋就像細菌進入齒槽骨和體內的大門,除了可穿過牙根表面外,也可藉著血流跑到全身,勢力範圍不斷地擴張。
破壞到達一定程度時,就像房子的地基被掏空,牙齒就會因不穩固而搖動,甚至脫落。
牙周病也可能影響患者的社交與心理。停留在口腔中的細菌發酵,會產生口臭的問題,此外,牙齦、牙基遭破壞,讓齒縫隙變大、甚至往外暴出,影響美觀。
牙周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建議,如果有下列的任何症狀,應該立即找牙醫或牙周病專科醫師:
●牙齦易流血
●牙齦紅、腫有觸痛感
●牙齦有被從牙齒剝開的現象
●牙齦受壓時,有膿從牙齒和牙齦之間流出
●持續性的呼吸臭味或怪的味覺
●牙齒鬆動或逐漸分離,有縫隙產生
●當咬合時你的牙齒有任何的改變
●活動假牙的適合度有任何改變
圖文出處:健康雜誌 www.commonhealth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