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兒童出現蛀牙千萬別“一拔了之”

很多方面的原因都會導致兒童蛀牙,有些家長不以為然,認為反正乳牙是要換掉的,蛀了也沒關係。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,孩子出現蛀牙要積極進行治療,不能放任不管,更不能一拔了之。家長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兒童蛀牙?小編這就給大家講講。    

 

“爸爸,我牙痛!”   

“讓爸爸看看。哎呀,你小子長蛀牙啦,大牙中間黑乎乎一個洞,還有一粒飯嵌在裡面呢。” “那怎麼辦哪?”   

“沒啥,爸爸幫你拔了就成。爸爸小時候長蛀牙,也是爺爺給拔掉就不痛啦。”   

這樣的對話,相信我們都不陌生。

“小孩子的牙反正是要換的,不用怕,拔掉就行。

”不過,兒童蛀牙真的可以一拔了之嗎?   

 

1999年,國際口腔專家提出及早干預“兒童早期齲”的概念。通俗地說,就是0~6歲兒童發生蛀牙,引起不適症狀,需行充填治療,而非一拔了之。  

致齲細菌“口口相傳”   

人們俗稱的兒童“爛牙、蛀牙”,其實就是齲病。過去人們認為,它與不恰當的母乳或奶瓶餵養方式密切相關,因而又被稱之為奶瓶齲、奶瓶餵養綜合症……等。然而,事實上齲病的病因複雜,奶瓶餵養並非唯一的發病因素。   

蛀牙最重要的誘發因素是“居住”在口腔中的致齲細菌(尤其是變形鏈球菌)。變形鏈球菌主要是母親傳播給嬰兒的。在哺乳及與嬰幼兒親密接觸的過程中,母親口腔裡的變形鏈球菌就可以傳播給嬰兒。我國有很多媽媽喜歡自己先一勺一勺地嚐過食物的冷熱味道,然後才餵給孩子,出發點雖是愛孩子,殊不知卻由此將致齲細菌傳給了孩子。   

導致兒童蛀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特別是很多家庭的餵養方式,大都存在誤區,也就給兒童蛀牙留下了隱患。   

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是導致早期齲的重要因素。進食過多醣類(主要是蔗糖、葡萄糖、果糖……等),便為致齲菌分解、代謝、產酸提供了原材料。不恰當的餵養方式,如讓嬰幼兒含奶瓶睡覺、夜間多次餵奶,奶瓶內的牛奶、砂糖、果汁等,通過瓶口的奶嘴長時間黏附於乳牙上,很容易導致上頜前牙大面積齲壞。口腔的清潔衛生習慣也不可忽視。很多患有早期齲的孩子,牙齒上都有厚厚的軟垢、結石和色素,就是平時沒有做好口腔清潔之故。  

蛀牙會讓孩子變醜   

兒童早期齲發展速度快,常波及多個乳牙。造成乳牙大面積缺損後,能引起“牙痛”,降低咀嚼效率,甚至影響進食,可導致嬰幼兒營養不良,影響其生長發育。如果進一步發展成牙髓炎症或牙根尖周炎症,不及時治療的話,可能影響繼承恆牙(以後要換出的牙)牙胚的發育。乳牙過早喪失的話,甚至有可能影響頜骨發育,導致錯頜畸形,使孩子變醜。門牙的缺損和缺失,除了會影響美觀和發音,還不利於兒童的心理髮育。   

乳牙雖小,但一旦發生齲病,危害不小。父母一定要糾正“乳牙是要換的,不用看醫生”、“拔了就行”這類錯誤觀點,儘早予以重視。  

拔牙只是蛀牙治療的一招   

充填治療(補牙) 將齲坏的牙體組織去除乾淨後,用與正常乳牙顏色相近的材料,盡可能地恢復乳牙的外形和功能。   

根管治療對於已經發生了牙髓炎症、根尖周炎症的病兒,必須先進行完善的根管治療,徹底清除根管內的致齲菌和壞死物質,控制根尖週的炎症發展,然後才可以進行補牙。 

 

蛀牙   

拔牙及間隙保持迫不得已才考慮拔除兒童的蛀牙。對缺損面積很大、只剩下殘根和殘冠、根尖周炎症很有可能已經影響到恆牙胚的情況,只能拔除殘根、殘冠。剩下的缺牙間隙還要考慮戴用間隙保持器,這時要結合病兒的年齡和X光牙片,綜合考慮。 

兒童早期齲的預防   

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。應盡量讓孩子少吃糖,可以採用一些沒有致齲性的醣類代用品,如木糖醇。改掉含奶瓶睡覺的習慣,每次餵奶後,都要用清水給孩子漱口。   

培養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。孩子在長出第一顆乳牙以後,就應該用紗布幫其清潔牙齒。在長大的過程中,可以選擇專門為各個年齡段的孩子設計的牙刷和牙膏。每天必須刷牙兩次,每次的時間為三分鐘左右。要採用正確的刷牙方法,每個牙面都要刷乾淨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刷牙,或和孩子一起刷牙,不但起到示範作用,還能使孩子從小養成認真刷牙的好習慣。 

患有齲病的母親,應進行局部抗菌治療。此舉可抑止變形鏈球菌的數量,預防致齲菌在孩子口腔中的早期定植。   

每3~6個月作一次常規口腔檢查。這可發現一些早期病變,使儘早採取乾預措施。對已經有齲損的病兒予以及時治療,父母也可針對口腔衛生習慣,如正確的刷牙方法、牙線的使用等問題,向醫生諮詢。定期檢查對於兒童早期齲的預防和治療有著重要意義,家長應給予足夠的重視。

 

文章出處:愛美網

 

怡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