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不少人用餐後,都有剔牙的習慣!但近來網路上卻流傳:「不想牙齒漏風,要少用牙線、牙籤剔牙,才不會讓牙縫變大。」的說法,導致不少民眾談牙線就色變、拒之千里。究竟上述說法是真是假?牙線、牙籤、牙線棒、牙間刷又該怎麼用才不NG?且聽專業牙科醫師怎麼說!
剔牙害牙縫變大?口腔清潔習慣落漆才是關鍵
李昆縉牙醫師表示,民眾之所易容易在剔牙後,覺得自己牙縫好像突然變大了。最大的因素是因為,在正確使用上列道具下,會把原先堆積於人體牙根、牙縫間的牙菌斑、食物殘渣加以清除,使被覆蓋於下的牙齦暴露而出所致。因此,這些牙縫是本身早已存在的,與有無剔牙習慣關聯性並不大。
至於想要預防牙縫變大該怎麼做?事實上,造成牙縫變大的關鍵,主要和牙齦萎縮有關。而導致牙齦萎縮的原因,則和民眾口腔清潔習慣不佳,食物殘渣存留在齒縫間過長時間形成牙菌斑;進而附著於牙齦下,導致牙結石、牙周病上身惹禍,所以學會正確潔牙非常重要!
牙線、牙線棒、牙籤用對了嗎?牙醫師教你這樣用不NG
雖然剔牙這個動作,和牙縫成因沒有太大的關係。但李昆縉牙醫師提到,如果民眾太用力的刷牙,或者選用了刷毛過硬的牙刷;甚至是不當使用以下輔助潔牙產品,也有可能因過度反覆刺激,而損傷牙齦、使牙齦萎縮風險大幅提升、牙縫越變越大。
除了叮嚀大家慎選牙刷、注意刷牙力道外,李昆縉牙醫師也特別針對市售常見的潔牙品,提出各自的使用建議與注意事項,提供給大家做為日常參考:
牙籤:
由於坊間常見的牙籤多以竹子製成、加上形狀太尖,一旦使用不當,便容易刺傷牙齦、使牙肉受傷、萎縮,增加牙縫變大風險。再加上,牙籤雖尖卻難以深入牙齒表面,因此多半只有幫助去除餐後口腔食物殘渣的應急作用,不易達到清潔牙齒的目的。
牙線棒:
牙線棒的好處在於攜帶、使用方便,且和牙籤相比多了一小段棉線能幫助去除牙面髒污。可如果民眾想要用這小小的一段棉線清除整個口腔的牙縫,在屢次重複使用,恐有增加細菌交叉感染的疑慮。就好比抹布一直擦,卻沒有適度清洗一樣,只會讓表面越擦越髒。
所以站在牙醫師角度,建議網友將牙線棒做為牙縫裡塞了東西,感到難耐不適時的急救法寶較適宜。如果真的想透過牙線棒,來輔助去除堆積於牙縫間的牙菌斑,利用多支牙線棒來清潔、適度替換會是比較好的使用方式。
牙線(捲式):
雖然和牙線棒、牙籤的便利性相比,使用捲式牙線較費工。但由於捲式牙線較能緊貼牙面的特性(C字型),以及在正確替換下,不會反覆使用同一位置的牙線,增加細菌交叉、反覆感染的機會,清潔力相對較高。
但要提醒的是,如果想讓牙線發揮較佳的去除牙菌斑效果,民眾使用時一定要保持耐心,逐一清除每個牙縫,才能真正達到清潔口腔的目的。
牙間刷:
由於牙間刷的設計目的,本就是深入牙縫使用,因此相對於以上潔牙輔助品更能深入牙縫縫隙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因為牙間刷刷頭濃密,倘若硬戳入牙縫中仍易造成疼痛發生。所以除了當牙間刷無法進入牙縫時,不貿然戳入牙縫以免傷害牙齦外。
在購買牙間刷時,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牙縫大小,挑選合適的牙間刷來清潔,並謹記刷毛與牙縫保持垂直使用較恰當。再者,雖然牙間刷具有能重複使用的特性,但民眾在使用後的清潔、保存上也要特別留意。應適度清洗、瀝乾,並定期更換,倘若刷刷頭變形更該立即丟棄。
【牙醫師小叮嚀】:
除了用對潔牙輔助品、學會正確刷牙外,李昆縉醫師也強調,想要有效預防牙結石、牙周病上身,民眾除了謹記貝氏刷牙法,落實口腔清潔外,更應依照健保署給付,每半年至少洗牙1次。而牙周病高風險族(抽菸、嚼檳榔)則建議縮短洗牙頻率為每三個月洗牙1次,更能幫助早期發現、治療,較有保障。